骨干企业多晶硅生产能耗继续下降,综合成本已降至9万元/吨,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100KWh/kg,硅烷法流化床法等产业化进程加快;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产业化效率分别达到19.5%和18.3%,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PERC)、异质结(HIT)、背电极、高倍聚光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光伏组件封装及抗光致衰减技术不断改进,领先企业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8元/瓦,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8元/瓦以下,度电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时。
8月19日,以绿电打折为卖点的绿电通在上海正式推出。撇开保利协鑫因股权结构带有的某种特殊色彩,也许有一天,我们会为朱共山的高瞻远瞩点赞。
当时,杨怀进持有海润光伏无限售流通股份约1.381亿股,占海润光伏总股本的8.77%。相比同行,华为的打法稳准狠,从产品到团队,从财力到营销,打的是凶猛的组合拳。【总结】熬过了苦难的都已是强者。在4月28日于上海浦东举行的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上,朱共山提出建议,希望以协会为平台,全面加强亚洲光伏合作,并借势中国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战略机遇,让亚洲光伏抱团走向世界。瞿晓铧参加论坛并接受记者专访。
要成为第一方阵,那就要求你要勇于争先,跑在前列,但如果说一定要做第一名,那就会出现超越经营底线的问题。12月底,曹仁贤表示,未来五年是光伏业最好的机遇期。现年52岁的杨怀进素有光伏教父之称,其经历过四次光伏创业,最早杨与施正荣共同创立无锡尚德,随后陆续参与创办中电光伏及晶澳太阳能,并最终促成上述三家企业在美国上市。
随后,海润陆续收到了总额5亿港币的预付款。薛健聪表示,据海润目前提供的信息,新疆柯坪30兆瓦项目已于12月26日18时40分并网,其余项目尚未有并网信息反馈,项目没有达到并网投产等基本交收条件。今日(12月30日),联合光伏公共关系总监薛健聪对腾讯财经称,目前项目的推进存在较大阻碍和不确定性。随后,因在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方面存在违规事项,上交所对公司进行公开谴责,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针对有传言海润可能面临约为5亿至8亿元的违约赔偿金额,腾讯财经并未得到海润一方的证实。这一资本迷局饱受市场质疑。
与此同时,海润内部风波不断。随后,海润光伏发布了预亏8亿的公告,而实际上其2014年亏损高达9.48亿元。这笔交易存在取消的可能性,我们将会通过相关措施收回这5亿港币的预付款此外,2015年11月全国范围开展了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启动了约100万千瓦的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并出台示范项目临时电价机制,为下阶段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为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提高太阳能开发利用水平,近日国家能源局在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启动试验示范项目并有部分太阳能热发电站并网运行,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普查、技术、导则、行业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并要求上述单位于2015年12月30曰反馈至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太阳能热发电建设成本在20元/瓦以下,发电成本接近1元/千瓦时。
规模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年度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电网企业对分布式光伏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并免费提供并网服务。
太阳能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光伏产品国内外市场布局趋于合理。启动了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屣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发展促进成本持续降低,尽早实现太阳能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加快推进技术逬步与应用创新,建立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知多元化应用体系,形成国际竟争优势:完善太阳能发电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国产化率指标: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0%,掌握光伏并网、储能设备生产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光伏生产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和全产工艺一体化,高效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在国外内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和问题多元化光伏发电市场快速启动。
技术创新指标效率指标: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3%以上,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0以上,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热发电效率达到20%左右。2015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相关机构印发了《关于征求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意见的函》。
成本指标:光伏发电建设和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到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30%,中东部地区建设成本7-8元/瓦,发电成本0.8元/千瓦时左右;西部地区建设成本6-7元/瓦,发电成本0.7元/千瓦时左右。目前,光伏发电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光优制造设备、材料、电池和组件、部件,发电系统和光伏应用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轨;光伏产品检测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全产业链检测能力,业务范围向上游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的理化检测以及下游的光伏电站现场检测方向拓展,检测实验室位居全球第一;基本形成光伏发电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的服务体系,建立了省市级光伏发电项目定期报送机制;初步形成光伏发电人才培养体系,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置了太阳能发电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专业。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巳建成实验示范性太阳能热发电站(系统)6座,装机规模为1.38万千瓦,约20个试验项目(140万千瓦)处于前期阶段,中控太阳能公司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一期工程电价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首个批复上网电价为1.2元/千瓦时。2013年7月,囯务院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各项举措,先后制定了分区域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和分布式光伏电量补贴标准,建立了补贴资金向电网企业按季度预拨、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发放机制。
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保有量达到8亿平方米,年度总投资额约1000亿元。占全球总产量的70%,在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排名前10名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政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环境,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促进太阳能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继续向高效化和精细化发展,其中,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到18美元/公斤以下,并能实现四氯化硅闭环工艺,彻底解决了四氟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环境的问题;光伏电池制造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3~0.4%,产业批量化生产的多晶硅大阳电池转换效串已经达到17%以上,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5.5%,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工艺小规模生产的先进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巳超过20%。光伏设备国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
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显着扩大,形成西北部大型集中式电站和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举的发展格局。对光伏发电项目实行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地方政府依据下达规模对项目按备案方式管理。
西部地区光伏电站形成较大规模,青海、甘肃、新疆光伏电站装机迗到300万千瓦以上,并探索了水电和光伏电站协调运行、联合调度的创新开发模式;中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同时利用荒山、滩地以及结合衣业大棚、渔业养殖等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城乡居民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迅速增多。国内外市扬比例趋于合理,2014年下游市场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060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85%下降至2014年的60%,为上游制造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机构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约7%,在新增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约15%,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的比重约2.5%,折合标煤量约5ooo万吨,约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为15%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5%以上,多晶硅自给率突破60%;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超过3300万千瓦。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政策体系指标全面建立支撑太阳能利用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股务体系,加强太阳能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发电标准、检测认证、信息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太阳能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到2020年底,在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光伏发电占比94%,热发电占比6%;跟西部地区占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5%,中东部地区占比65%。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继续向高效化和精细化发展,其中,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到18美元/公斤以下,并能实现四氯化硅闭环工艺,彻底解决了四氟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环境的问题;光伏电池制造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3~0.4%,产业批量化生产的多晶硅大阳电池转换效串已经达到17%以上,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5.5%,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工艺小规模生产的先进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巳超过20%。
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显着扩大,形成西北部大型集中式电站和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举的发展格局。国内外市扬比例趋于合理,2014年下游市场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060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85%下降至2014年的60%,为上游制造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支撑。